“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大机遇期。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新闻出版(版权)业发展,实现未来五年向新闻出版强省迈进的奋斗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全省新闻出版(版权)业“十一五”发展状况
安徽新闻出版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到2010年末,全行业销售收入达39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55亿元”的目标全部完成。据统计,2010年全省新闻出版业实现总产出389.8亿元,增加值111.84亿元;总产出、增加值分别排全国第九名和第八名。总体上看,“十一五”以来安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先后完成了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经营性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及市、县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拓宽了投融资渠道,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时代出版和皖新传媒先后实现了上市融资,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的新闻出版产业格局逐步形成。三是项目建设和业态有所创新,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入驻企业已达100多家,全省数字报刊平台、手机报等新媒体发展迅速。四是民营书业发展势头良好,安徽儒林书业有限公司在图书馆配领域市场占有率和营销收入均居全国前列;安徽经纶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逾5亿元,是我省民营书业总发行第一家;全省六大书刊集中交易市场形成规模效应。五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共建农家书屋9105个,“新安读书月”、“送书下乡”等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六是“走出去”成效明显。“十一五”时期,全省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实物出口4848种;安徽出版集团5年输出版权项目1104种,输出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选“2009年中国版权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原创动漫图书《三国演义》已有十多个语种的版本,是我国版权输出最多的动漫精品。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南非MIH集团合作成立了新安传媒有限公司。
“十一五”以来,我省新闻出版业有了长足发展,纵向比进步很快,横向比与先进省(市)存在差距,规模和总量仍然不大,因此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仍然较低;新闻出版主业、新业态的发展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人才总量和结构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不多。传统出版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内容创意、制作、开发与出版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对内容进行数字化并多元利用的水平有待提高。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注重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推进“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闻出版工作的各个方面。
坚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将服务人民作为新闻出版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摆在首要位置,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化协作,推动新闻出版业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共同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新闻出版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等重大关系。
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新闻出版产业技术革新,推动传播手段创新,推动新兴出版业态发展,推动传统出版业的现代化转型。
三、“十二五”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战略目标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要点》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参照上述目标,结合我省实际,“十二五”期间,全省新闻出版业主要战略目标是:
经济总量:全省新闻出版业每年平均增长速度20%,到2015年实现全行业总产出1000亿元,实现增加值300亿元。
产品规模:“十二五”末年图书(电子、音像制品)出版总印数达到48000万册(张),报纸出版总印数188000万份,期刊出版总印数达到9400万册。
社会贡献:“十二五”末,安徽出版实现全省人均年拥有图书(电子、音像制品)6.8册(张);每人拥有报刊量和每千人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行业规模和总体实力有较大幅度提升,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门类位居全国前列。
出版物社会消费增长水平高于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全行业劳动就业人数显著提高。
形成多种形式“走出去”的新格局。出版物出口总额、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数量、合资或独资在国外办实体有所增加。
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积极推动新科技在新闻出版行业的应用,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闻出版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发展“专、精、特、新”的现代新闻出版企业,引导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指标大幅提升。
(二)主要任务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重点组织出版一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通俗普及读物,为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突出主业,大力实施新闻出版精品战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发掘徽文化丰厚底蕴,以重大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为重点,开发创作精品力作、传世之作。研究制定《安徽省重点出版项目扶持办法》,设立安徽省重点出版物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认真组织开展安徽省社科文艺出版奖评选工作,充分发挥评奖导向作用,推动重点选题、精品出版物的出版。加大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和宣传推介力度,扶持代表安徽水准、在全国有影响的新闻出版产品、项目和企业,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新闻出版强势品牌。
加快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以农家书屋和“全民阅读活动”为抓手,争取把更多新闻出版惠民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加快发展。利用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抓住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安徽出版集团建成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推动安徽报业集团、发行集团、时代出版、新安传媒、皖新传媒等建成全国一流的大型新闻出版产业集团,形成以报业、出版、发行三大集团为龙头,各类骨干企业快速健康成长的产业格局。
推动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网络出版物、动漫出版。依托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和建设中的马鞍山、淮南动漫基地,搭建研发设计、生产制作等数字内容生产平台,抢占新一轮出版传媒竞争的制高点,形成区域性特色新闻出版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
大力推动安徽出版“走出去”。充分发挥安徽文化资源优势,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引导出版单位开发反映中华文化特色、体现皖风徽韵、具有海外市场潜力的外向型出版物。鼓励新闻出版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实体,建立产品营销网点。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坚持“服务支持、规范监管、创优环境、做大做强”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进新闻出版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项职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深化效能建设,增强透明度。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出版物市场监管,为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一)报纸期刊业
“十一五”期间,我省报刊出版单位不断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一批报刊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市场占有量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出版质量和“两个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都市报在壮大党报实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报业市场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成为我省报刊出版的一支生力军。“十一五”末,全省报纸总产出16.41亿元,增加值8.40亿元,总印数116695万份,总印张4854815千印张;期刊总产出1.72亿元,增加值0.82亿元,总印数5841万份,总印张231153千印张。
发展目标
抓住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机遇,整合报刊出版资源,提升报纸质量,提高报刊传媒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努力以内容“三贴近”和编、印高质量赢得读者喜爱,增加订数、扩大发行量。《新安晚报》、《益寿文摘》、《文摘周刊》、《安徽商报》等一批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报纸,力争期发量突破50万份,其中《益寿文摘》争取达到100万份,成为在全国保健养生类别中的标志性报纸。做大做强已有的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合肥晚报报业集团、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加快组建新的报业集团。
进一步办好期刊,注重刊物质量,凭借风格各异、内容新颖和印制精美而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继续推进社刊工程,打造有竞争力的社办品牌期刊。把《小学生导读》、《恋爱·婚姻·家庭》等综合实力较强的期刊办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刊物。把《学术界》、《决策》、《清明》、《金属矿山》办成在国内各自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品牌。
实施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构建报刊的市场主体和服务主体。一类为时政类报刊,建设成社会服务主体;一类为非时政类报刊,建设成市场主体。优化报刊结构,推进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提高我省报刊的新闻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快报刊市场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的步伐,组建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和报刊集群。深化报刊发行体制改革,建立全省统一的报刊快递物流和发行网点,做优做强我省新闻报刊事业和产业。在现有3个报业集团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争取再组建2—5个报业集团,培育2—5个期刊集团。
发展战略
大力调整优化报刊结构布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国家对报刊业实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结合报刊退出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计划、有重点地调整报刊结构,转变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改革将报刊资源由完全的行政配置逐步转移到行政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推动报刊出版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报业集团和报刊出版单位。同时,支持中小型报刊出版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形成在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富有经营活力的优势报刊群。形成以报业集团、党报党刊、大型报刊为龙头,不同定位的小、精、尖报刊共同发展,全方位覆盖各类读者市场的合理格局。
加快报刊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确立主体,包括作为服务主体的出版事业和市场主体的出版企业。解决服务主体责任不明确、身份不统一、管理不到位、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使大量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得到很好地规划落实。二是加快创新。冲破陈旧的观念束缚,冲破落后的体制机制,冲破落伍的生产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文化业态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大力加强网站、电子报、手机报等新媒体建设,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报刊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使新闻报刊工作始终在见证时代进步中进步,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展。三是科学规划。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报刊产业发展规划,指导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基础性问题,推动报刊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施报刊出版“走出去”工程。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报刊出版单位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把握消费走势,实现效益最大化。要依靠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来支撑自主创新,发掘品牌的巨大价值。要用品牌吸引资本,引入战略投资者,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推动报刊做大做强,增强文化软实力和舆论引导力。
切实改善报刊业经营。报刊社要在经营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从数量优先转变为效益优先,从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从经营战略上进行调整,改善经营结构,并向立体化、集约化、多元化方向转变。从以印刷、发行、广告等传统报刊业经营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向以精确定位的内容产品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多角度、多渠道的立体化经营战略转变,改变单一经营、特别是过度依赖广告经营的模式。
(二)图书电子音像出版业
“十一五”期间,全省图书出版单位共出图书14490余种,其中各类重点出版物900余种;110多项重点出版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十一五”重点出版物规划,其中59种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500余种出版物获各类奖项,其中30余种获国家级大奖;常销、畅销品种近100种;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15个,总金额达3000多万元,在全国居于前列。“十一五”末,全省图书(音像、电子)出版总产出13.02亿元,增加值4.63亿元,总印数23839万册(张)。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新成立了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使得我省出版规模进一步壮大,布局也更加合理。
在首次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4家出版单位被评为一级出版社,6家出版社被评为二级出版社,在全国居于前列。
安徽出版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安徽企业100强”、“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等数项荣誉。
发展目标
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预期年均增长15-20%。到2015年,图书出版品种达2万种,重印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列入国家和省级“十二五”规划重点出版物达150种,其中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不少于70种。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300种。
支持安徽出版集团向规模化、市场化和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迈进,打造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大型文化企业。
支持高校出版社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专业化、学术性、研究型的高校出版社,在学术声誉、出版物品牌等指标上成为国内知名出版社。
支持音像出版单位扩大业务范围,夯实整体实力,发展多媒体出版,争取有2-3家出版社取得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权,成为全媒体出版社,为深度开发出版资源提供基础条件,推动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变。
培育市场主体,打造现代内容企业,实现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质量型、内涵提升型的根本转变,夯实安徽出版实力,提升安徽出版形象,做强安徽出版主业,使出版业在经济效益指标上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支柱产业”地位相称,在社会效益指标上与安徽文化大省和合肥作为全国科技创新城市的地位相称。推动出版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更多的出版社在全国出版单位评级中跻身一级出版社之列。
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省图书、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媒体形态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虚拟化,出版单位要积极探索发展模式、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创新,避免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
优化产业布局。立足于本省实际,把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作为主线,积极推进以资产、资源为纽带,跨地区、跨部门、跨媒体的多种联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对出版业的发展进行长远的整体规划和战略性谋篇布局。从目前的规模扩张,主要依赖数量增长的模式向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单品种利润,推动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增强创新能力,大力扶持新媒体。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媒体,实现出版资源的立体化开发,打造现代内容产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版权输出力度,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完善落实经济政策,引导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继续贯彻落实已有的各项经济政策,并为出版单位争取延续“十一五”时期各项优惠政策,争取设立“安徽省重点出版物出版资金”等,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方面,强化出版单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观念,积极建议在出版单位评级中提高社会效益的评分权重。落实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出版“三审”制度和出版物审读制度,提高出版物质量,确保舆论导向正确。
实施重大出版工程。以评奖、重点项目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等扶持政策为抓手,每年制定一批重点选题项目,以重点选题的策划、编辑、出版带动一般产品的开发,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出版品位,提高出版质量,促进出版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调整结构,实现资源立体开发。加强引导,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出版单位打破传统观念、传统业态的束缚,以图文、音频、视频等传媒形式,对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全面开发利用,形成各种传媒形式与优势内容资源紧密结合发展的新格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三)印刷复制业
“十一五”期间,我省印刷复制业快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末,全省共有印刷企业2700多家(不含打字复印企业),复制企业4家,全行业从业人员达8.5万人;全省印刷工业产值151.09亿元,利税总额14.04亿元,在全国列第11位,居中部六省之首。
初步形成了以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合肥市出版物印刷和桐城市塑料包装印刷两个区域性印刷中心。安徽安泰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安徽蚌埠金黄山凹版印刷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双永包装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5家印刷企业在不同年度里进入“全国印刷企业100强”。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印刷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印刷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到2015年,全省印刷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 40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30亿元。
形成一批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较高,有较强竞争力和信誉度的重点骨干印刷企业。力争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4家、超亿元50家,争取培育2家上市印刷企业,2家以上具有先进印制水平、规模效益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印刷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使我省进入全国印刷业先进省份。
在合肥、桐城等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扶持设立印刷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培育扶持1—2家国家级和3—5家省级印刷产业基地,发挥产业基地园区的集聚辐射作用。建立重点印刷企业联系制度,扶持重点印刷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我省出版物印刷企业的技术优势,参与国家机关、印刷科研部门制订或修改书籍精装与平装的两项行业标准,推进全省印刷行业标准化建设。
主要任务
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印刷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充分利用国家对中西部地区产业投资项目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鼓励政策,发挥皖江城市带产业示范区的载体功能,依靠企业需求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积极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在示范区对印刷业的投资,引导印刷企业集约发展,提高印刷业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形成印刷产业集群。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印刷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加快实现印刷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适度发展出版物印刷,稳步发展其他印刷品印刷,积极发展包装装潢和商务印刷,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印刷和高附加值印刷,注重发展外向型印刷,支持发展绿色、环保、低碳印刷,鼓励印刷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印刷企业深化改革。鼓励有实力的优势印刷企业采取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实力的大型印刷企业或企业集团。积极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印刷企业改制,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和支持印刷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品牌,向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在增值服务中拓展新的产业增长点。
加强政策扶持,激发印刷产业发展活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帮助印刷企业抓好项目开发和申报,争取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并给予奖励,推动印刷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组织和支持优势印刷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会展。鼓励有实力的印刷企业“走出去”,开展外包服务,积极争取境外印刷品印刷业务并享受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建立发展通道和平台,支持非公印刷企业发展。
管理服务并重,优化印刷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宏观调控,落实印刷管理企业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岗位准入“四大准入”制度,逐步淘汰一批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规模小、档次低的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印刷企业。建立和完善印刷行业统计分析制度,构建印刷业网络审批监管平台,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印刷经营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加强质量检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出版物印装质量监督检测工作,认真做好中小学教材和重点出版物印装质量抽检工作,坚持做好全国书市参展图书和有关评奖推荐图书的印制质量检测工作。加强省印刷产品质量检验站建设,建立完善专家队伍,逐步扩大数据检测比重,创造条件开展包装装潢印刷品、其他印刷品印制质量的检测,促进企业创优、创品牌。
发挥印刷行业协会作用,巩固印刷管理联动机制。各级印刷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管理、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职责。健全全省印刷行业印刷加工价格联动体系,防止恶性竞争。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发挥印刷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发行物流业
“十一五”期间,我省出版物发行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末,全省具有全国总发行资质单位2家、出版物批发经营单位306家(含音像)、出版物零售经营单位4828家(含音像)。出版物发行网点总数6225个,全省发行业销售收入达110亿元,利润总额7.98亿元,从业人员4万余人。形成了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为核心的全省连锁经营图书发行网络,以安徽省邮政系统为核心的全省连锁经营报刊发行网络。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宿州六大书刊批发市场的发展健康有序,发行网点增加,初步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国有、私营、个体书店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发行新格局。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发行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出版物发行行业销售额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到2015年,全省出版物发行行业销售总额力争达到 300亿元。
到2015年,出版物批发企业总量增长到400余家,争取全国总发行单位数量由目前的2家增加到4家。音像制品批发企业总量控制在100家以内。
进一步加强服务“三农”,强化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对在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乡镇设点建店的给予政策扶持。到2015年,发行网点数量争取增长到6500家。
积极争取总署支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立一个全国区域性出版物发行中心,提高我省出版物发行对全国的覆盖率。
主要任务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一是继续扶持和发展大型国有企业,强化以新华发行集团为龙头,各市、县新华书店为支撑的发行主渠道,大力推进其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出版社自办发行的作用,促进其扩大销售。二是继续健全中小学教材发行管理体制,鼓励发行单位提升一般图书发行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三是支持民营书业做大做强,支持一批有实力的民营发行单位跨越式发展,形成以各类综合书店、专业书店、书报亭相互补充的全省出版物发行网络。
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逐步提高行业的利润率。积极推进发行业连锁经营、网上销售、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发展。积极应用新科技,加速传统发行行业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互动融合,夯实基础设施,推动行业升级。
进一步支持非公经济发行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参与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积极推进行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规范各种社会资本的投入。推动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新华书店经营、农村出版物发行、连锁发行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建设等,促进各环节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我省发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自律方面特有的重要作用。
(五)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代表了21世纪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是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有16家单位从事数字出版业务,业务形态主要有手机报、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彩信、数字报、数字期刊、电子书、网络游戏、网络教育、动漫图书等。“十一五”末,全省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约达 6.66亿元。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明显提升,数字出版产业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数字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高科技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数字发展速度高于同期省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出版整体规模居中西部地区领先水平。到“十二五”末,我省数字出版年销售总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人民币;力争在全省形成1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1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形成10家以上具有相关资质的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复制和发行的数字出版企业。
主要任务
一是要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传统出版单位出版资源数字化工作,加快存量资源整理,按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存储;鼓励传统出版单位开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业务,协助传统出版单位申办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相关资质;支持重点出版单位设立完全市场化的数字出版公司,示范和带动我省数字出版兴起。实施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重大项目,扶持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数字出版重大项目。
二是要加快推动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数字化升级。鼓励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与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及硬件制造商进行全方位合作,拓展新业态。重点支持安徽出版集团所属的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申请互联网出版资质,扶持其开展在线教育、数字化资源库和数字阅读等数字新媒体出版业务;鼓励安徽出版集团所属的时代漫游公司积极与美国苹果公司等国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平板电脑iPad等新技术和新产品,进一步拓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产品的海外市场,示范和带动我省数字出版“走出去”并参与国际竞争。鼓励省内其他音像电子出版单位申报互联网出版资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三是要积极培养和大力发展电子书产业。推动电子书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支持合肥鑫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申办电子书复制业务资质,使其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支持合肥鑫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出版集团合作,搭建电子书内容资源投送平台;支持合肥鑫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发行集团合作,共同开发电子书销售市场;支持合肥鑫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与台湾永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不断提高电子书生产技术水平;努力形成电子书产业发展链条。
四是要大力增强网游动漫和网络游戏出版产品的创作和研发能力。鼓励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动漫基地和聚集区加快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研发网游动漫精品,提高国产网游动漫和网络游戏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运作能力;支持国产原创网游动漫和网络游戏产品开发海外市场,支持进入国家级数字出版(动漫)基地的企业开展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等数字出版业务。到“十二五”末,全省网游动漫、网络游戏和网络出版等产品的销售收入明显提高。
五是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从事数字出版活动。支持民营新技术公司研发基于不同传输平台和阅读终端的游戏、动漫、音乐等数字出版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建立数字出版企业评估体系,对长期从事数字出版活动且出版导向正确、技术实力雄厚、竞争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经营业绩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建立健全互联网出版准入退出机制,完善准入退出评估标准。
六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关于促进安徽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政策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引导、激励和保障作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扶持,加大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用足用好金融领域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创新资金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的扶持导向作用。积极争取政府各综合职能部门对数字出版工作的支持,积极推动申请设立扶持数字出版专项资金,完善数字出版投入机制,加大对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和骨干项目等重点数字出版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
七是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积极争取总署对我省申报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支持。主动指导和帮助我省具有良好数字出版基础的城市申报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鼓励数字出版相关的出版单位与内容加工商、技术提供商、渠道运营商进驻园区和基地,并形成密切合作,努力打造我省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和运营模式,力求在基地内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大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研发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策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通过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产业聚集和带动效应,促进我省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八是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积极组织数字出版相关企业参与国内外交易会等重要会展;积极组织数字出版、发行相关企业与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开展业务合作,帮助寻求数字出版强强联合的商机。对内容资源丰富、具备技术和其他条件的传统出版单位优先赋予互联网出版权;鼓励条件成熟的传统出版单位开发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网、有线电视网、卫星传输等各类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鼓励传统出版企业与新媒体公司进行深层次合作,探索新型业务模式和营销模式,拓展和延伸出版产业链;倡导联合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拥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国有出版企业嫁接重组,拓展发展领域,形成新的市场主体。组织出版企业与技术提供商、渠道运营商进行合作,开展电子书包和数字农家书屋等数字出版新业态的试点工作。
九是要强化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监管系统,充实监管手段,建立网络监管审读队伍,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确保网络监管工作有序进行。建立出版、外宣、公安、通信、“扫黄打非”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和信息共享机制,增强网络出版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监管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大对互联网低俗之风和手机网站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打击力度,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六)版权相关产业和版权管理
“十一五”期间,我省版权输出稳步增长。输出地域上,由过去主要是港台地区逐步向英、美、法等非华语国家拓展。输出类型由过去集中于语言教材、中医中药、古代文化艺术等,向反映现代安徽特色文化、反映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状况的图书转变。输出形式也由过去单一的图书版权许可模式,发展为图书版权许可、网络版权许可、简体翻译授权繁体使用等版权输出的组合模式。版权贸易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我省的对外开放,扩大了我省的影响力。
有效开展了“正版产品销售示范单位”体系建设工作,鼓励和表彰一批一贯诚信守法、管理规范、经销正版产品的出版物销售单位,推荐正版产品销售主渠道,以正版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逐步扩大不断打压盗版制品的生存空间。“十一五”期间,全省“正版产品销售示范单位”总数已达到106家,正版示范体系建设在我省已初具规模。
建立了安徽版权交易中心、安徽版权教育基地这两个版权交易和培训教育的常态化平台。
“十二五”期间,版权产业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鼓励出版单位扩大与出版商、发行商合作的空间,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版权贸易,实现版权贸易数量稳步增长,进一步扩大版权贸易输出的国家和地区,利用参加博览会、洽谈会,在国外、境外举办书展等多种形式和机制,开展出版物策划、编辑、发行、动漫制作和移动新媒体业务等多渠道合作。
完成省、市、县级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继续开展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建立正版软件资金预算、采购、使用、国有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使软件版权保护环境实现一个大的提升。开展“版权保护示范单位”的评定工作,引导和培育一批版权保护示范城市、示范单位和版权教育基地等版权示范主体。支持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地区性优惠政策,扶持建设2-3个省级版权产业示范园区。
创新版权公共服务形式,增强版权公共服务能力。利用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的平台和作品著作权登记工作,积极向社会推介具有安徽特色的优秀作品,大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版权贸易,使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成为在中部省份有较大影响力的版权交易市场。巩固和完善我局与中科大共建的安徽省版权教育基地建设,促使其在智力成果的创作与传播、产业发展、守法维权、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积极推动安徽省版权交易中心和安徽省版权教育基地上升为国家级版权贸易基地和版权教育基地。培育推出1-2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进一步推进版权法制建设,积极推动《安徽省黄梅戏版权保护办法》出台,促进完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版权贸易、版权质押、作品登记和法定许可付酬标准等制度,拓展版权利用方式,降低版权交易成本和风险,为各类作品的创作、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协调著作权人和使用者共同探讨建立影视、音乐和文字网络数字出版使用作品的授权机制,促进构建作品传播的合法渠道。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市场、政策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版权,促进版权市场化。推动作者、企业等权利人以及权利人组织成为版权运用的主体,充分发挥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业协会、代理机构等中介组织在版权市场化中的作用,促进作品版权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引导权利人采取版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版权的市场价值。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引导和支持版权贸易。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综合性的版权交易平台;大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版权贸易。鼓励版权单位通过国际国内重大图书、影视、软件等博览会开展版权交易活动;对版权贸易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改善版权市场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广告设计、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版权相关产业发展,争取财政、金融以及其他产业政策的支持,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传播与运用。搭建版权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各类版权信息和服务。推动建立版权争议调解机构,探索建立版权使用报酬争端解决机制,切实保护版权权利人的利益。建立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版权纠纷、争端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完善版权行政执法机关向司法机关移送版权刑事案件的机制,完善部门、区域联合执法与协作机制,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版权行政执法体制,增强执法协作效能。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快版权网络监管平台建设,提高版权监管和执法的效率。建立投诉、举报案件的受理和办理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举报、查处侵权盗版行为的奖励制度,激发社会公众树立维权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版权保护工作。
建立版权宣传普及和培训教育工作的常态机制,提升社会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为版权保护和版权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政府主导、新闻媒体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版权宣传普及教育长效机制,力争将版权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国民教育和国家普法教育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培训规划,广泛开展版权知识培训,使全社会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管理层和版权经济主体的版权保护意识得到普遍增强,版权创造、运用和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加强对在校学生尤其是青少年版权保护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力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作、尊重版权”的良好氛围。建立版权重大信息新闻发布制度,让社会了解有关版权保护的重大事件。深刻分析和梳理民众、媒体的关注点,使版权保护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力争使版权的国民认知度达到80%以上。
(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系。继续把农家书屋建设纳入我省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十一五”末,我省已建农家书屋9105个,覆盖全省18952个行政村的48%。
“十二五”期间,确保于2012年底再建9847个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覆盖全省每个行政村的目标。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部署,逐步扩大农家书屋工程实施范围,并逐步向自然村和农村文化大院延伸。
鼓励并引导社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新安读书月”、“送书下乡”和“全民阅读报刊行”等全民阅读活动。注重全民阅读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特定区域和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覆盖。组织我省主要报刊开辟专栏、刊发专题、报道新闻,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活动。
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运用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政府采购、特许经营等多种手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与市场经营对接的管理模式,积极支持新华书店便民店、农家书屋、农家福网吧“三合一”项目建设,保障农家书屋能够在农村扎下根,活下来,办下去,并取得好的效果。
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和新变化,通过选题调控和政府奖励,提供更多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先进科学、喜闻乐见的公共阅读产品。
切实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对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工程中的数字化项目予以扶持;支持和鼓励出版单位、数字化公司承担和拓展数字出版公共服务项目;积极支持农家书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高度重视数字阅读,拓展全民阅读的空间;加快全民阅读工程指导性网站建设。
(八)“走出去”战略
“十一五”期间,我省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整体推进,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实物、版权、资本、技术和服务相结合的贸易产业链。一是新闻出版和文化产品实物出口持续增长;二是图书版权输出总量连续攀升,实现了版权贸易顺差;三是“走出去”结构得到改善,探索出外建印刷基地和文化装备出口相结合、文化输出和技术培训输出相结合的新路子。
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新格局。
实施重点项目规划和精品战略,引导和鼓励出版单位打造一批原创的、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能够产生较大国际影响的世界性精品力作;要进一步提高出版产品的质量,生产更多在内容、语言、印制等方面体现国家水准,同时又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为国际读者所认同的出版物。
支持安徽新闻出版业积极参与“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加入中国出版物国际立体营销网络、跨国网络书店,参加各种国际书展,以推动更多皖版中、外文出版物走向世界,进入使用世界主要语言国家的主流市场。
不断创新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支持出版企业以独资经营、资本合作、海外并购等方式,在目标国(地区) 直接投资开办新闻出版企业,推动新闻出版骨干企业实施立体化、整建制“走出去”战略,在境外建立集出版、分销、旅游、培训于一体的文化商贸基地,吸引海内外企业到基地投资、经营和培训。
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积极组织民营书业参加国际书展,展示中国出版的实力;支持民营书业在境外兴办出版机构,传播中国文化;鼓励民营书业开展版权输出,并为之争取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与国有出版单位同样的优惠政策待遇。
着眼长远,储备高级外语人才、选题策划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发行营销人才,以增强国际合作的执行力。要通过自己的人才队伍,加强对核心出版资源的有效控制和出版经营过程的有效控制,使中国新闻出版业真正在海外扎根,融入当地文化,利用海外出版平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不断完善扶持“走出去”的政策体系,完善对海外投资的考核奖励机制。
(九)新闻出版职业教育
新闻出版职业教育是保障新闻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十二五”期间,安徽新闻出版高等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立足出版印刷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扩大新闻出版人才队伍规模,提高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素质,调整新闻出版人才队伍结构作出积极贡献;要坚持就业导向,紧扣能力核心,质量为本,特色立校;以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全面推进新闻出版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发展目标
经过近一年的建设,使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到“十二五”末,将学院建成在印刷包装行业内特色鲜明的示范职业院校。具体发展目标:
办学规模 “十二五”期间,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
专业建设 努力打造精品专业,重点建设印刷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印刷图文信息处理等一批骨干专业,到2015年,学院专业个数达到12个,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
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到2015年末努力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4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
人才培养 积极探索“订单”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学生技能培养,各专业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8%以上。
队伍建设 到2015年专兼职教师总数235人,其中专任教师200人。高级职称教师达到40人,中级职称教师达到100人,“双师型”教师达到120人。力争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实训设施及信息化建设 五年内平均每年投入200万元,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创新转化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五年内新建一幢8000平方米的科技实训大楼和6500平方米的图书馆楼,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建设方便的网络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发布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数据的充分共享。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大胆探索以董事会或理事会为组织模式的校企合作体制,成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根据互惠双赢的原则,遴选和拓展校外实习基地50个。
校园管理及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起一套“决策有方、运行有序、监督有力”的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全院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氛围,实现“省高校文明建设标兵”、“省文明和谐校园”等创建目标,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维护校园平安和谐。
社会服务建设 立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初步建立功能较齐全的社会服务体系,年培训人次达到2000人次。适度扩大本科网络教育规模。五年中年均教科研立项20项,其中年均申报省级课题5-6项,每年教科研专项经费不少于30万元。五年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以上,编写出版教材、论著30部以上。
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学院的总体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目标、完善“二元”模式,抓好三支队伍,推进“四项建设”,实现“五大协调”。
围绕一个目标 紧紧围绕创建“全国印刷包装行业特色鲜明的示范职业院校”的目标展开各项工作。
完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炼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并实施,假以时日得以推广。
着力抓好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推进“四项工程建设” 一是深入推进师资队伍提升工程;二是深入推进学生能力与素质提升工程;三是规范办学与领导能力提升工程;四是深入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
实现“五大协调” 一是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协调发展;二是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三是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师生成长和学院进步协调发展;五是学院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
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以教学改革为驱动,推进学院教学管理、科研、人事和学生学习方式等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完善院系两级督导队伍;改进教学评价管理;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以教育教学研究为重点,加大产学研工作力度,注重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与开发和科研攻关。努力使课题立项和科研经费有重大突破。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巩固和加强优势专业,积极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把新闻出版署示范专业的创建工作辐射到其他主干专业,建成在省内有影响、有优势、有特色的省级示范专业2-3个;继续完善“双元制” 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改革;创新完善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走进生产第一线,让学生在生产中学习理论,能独立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的意见》的要求,科学设计学院思政工程建设方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注重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与企事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和学习,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使“双师”素质专业课程教师比例达到90%,专任教师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5%以上;组建跨专业、跨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参与的课程教学团队;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出理论功底扎实、知识结构科学、专业结构合理、智能结构互补、气质结构和谐,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的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学生工作创新与发展 坚持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规范学生管理、评优表彰、学生资助、勤工助学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工作程序,做好日常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围绕“第一课堂抓校园文化、专业发展抓素质拓展”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学生素质拓展工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势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行业协会,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合作契约,细化分类合作;强化合作过程中的督导、反馈、监管机制,建立深度、全程、紧密、持久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项目合作跟踪服务机制,不断研究和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稳定和逐步扩大本科网络学历教育规模,拓展技能培训的模式,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师生积极投身于企业技术创新、改革和研发工作,探索建立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校企合作科技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对口交流和合作,主动为行业内相关院校提供师资培训。积极开展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对学院精神文化的培育,充分挖掘学院办学历史上的精神品质,凝练学院精神。以营造优良教风、学风为重点,深入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全省文明单位;建设物质文化。以创建清幽秀雅、富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为目标,按照“绿色、高雅、优美、和谐”的原则,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提升学院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以完善学院行政管理和民主制度为重点,加强制度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全省新闻出版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各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和谋划新闻出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新闻出版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深化体制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新闻出版行业;进一步深化新闻出版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加强依法行政
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严肃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侵权盗版和其他非法出版物,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活动,切实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为新闻出版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完善新闻出版和版权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机制。加强对市、县(市、区)新闻出版和版权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明确管理职责,规范工作规程,强化属地管理,形成权责明确、运行有序、规范高效、监督有力的新闻出版和版权层级行政执法机制和工作规范。
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监管和查处机制,加强出版物市场特约监督员队伍建设,完善出版物鉴定体系。
改进创新监管方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及时预警机制、快速应急机制、案件查办机制、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部门和区域联防协作机制、举报受理机制、举报奖励制度、信息通报制度、日常监督检查制度、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衔接制度、行业信用认证和失信惩戒制度、执法队伍培训考核制度等,采取标本兼治的有效监管手段,从源头上治理各类非法出版活动,从根本上规范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活动和出版物市场秩序。
完善新闻出版和版权法制建设,加强依法行政。根据有关上位法要求,结合实际,积极推动我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出台,为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四)建设人才队伍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增强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核心,遵循新闻出版业人才成长规律,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考核、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复合型、高素质的现代新闻出版人才队伍,为我省新闻出版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争取政策支持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积极建议新闻出版总署、省政府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帮助企业落实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比照高新技术开发区给予政策扶持,落实文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各项行政收费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继续奖励企业的税收政策。
(六)积极扶持引导
帮助企业积极争取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帮助出版单位申报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申请国家出版资金和古籍整理专项经费。加强“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评奖的示范作用和引导力度,推动新闻出版主业做强做优。扶持引导高新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