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
⊙本刊特稿
台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及其启示 汪青松·1·
——安徽省专家团赴台交流考察报告
古绪华的国画艺术与文人情怀 方雪松·6·
性本能的文艺魅力维系 王列生·9·
文化互动:“扬州二马”与“扬州八怪” 方盛良·14·
——考察清代文艺发展的一个视角
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现代主义雏形 张国申·19·
失乐园故事的变体:《弗兰肯斯坦》的另一种解读 徐燕·22·
论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 章建文·24·
张籍故乡与南游考辨 徐礼节·28·
开拓唐诗研究的新境界 汪祚民,卢娇·33·
——丁放《唐玄宗与盛唐诗坛》学术研讨会述要
⊙皖江文化研究
徽班源于安庆考论 陈东·35·
海子诗歌田园情结成因探析 钟华丽·39·
《金瓶梅词话》中“黄猫黑尾”释 刘敬林·43·
《马氏文通》中的“散动”及其相关问题 陈祝琴·46·
“单音节同义词+同一语素”构成
非同义复合词探因 阮明慧,蒙蒙·51·
法律文书中shall 和may含义例说 刘晶·54·
制度领域中的道德中心主义问题分析 檀传杰·57·
论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李祝青·6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心理素养训练 李朝云·64·
高校文献信息超前服务浅谈 韩岳,李保东·66·
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问题及解决路径 刘永弘·68·
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 关德军·70·
⊙陈独秀研究
[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陈独秀何以当选“一大”中央总书记 程金蛟·72·
——兼论李大钊未能进入“一大”中央局之原因
陈独秀教育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张运杰·76·
范晔的东汉正统观 刘贵军·80·
清代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方法论 罗炳良·84·
清末留日经费的筹付与管理 刘功君·89·
周馥治理匪患的六字方针 汪志国·92·
抗战末期知识青年从军动机考论 孙玉芹·94·
黄炎培与第一届国民参政会 王凤青·9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平反战运动的演进 朱美娣·100·
侦查行为伦理评价标准及其体系的构建 宋远升, 姜茂坤·104·
构建刑事预审程序之必要性 葛先园·109·
网络技术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挑战 邝春凤·112·
法学本科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张宗高·116·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举措 汪佩·119·
安庆市旅游开发定位研究 许贤棠,胡静·122·
扩大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章旭莉·126·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何丽华·130·
建设新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 陈秋华·134·
“前堂后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 韩大国·137·
中英文颜色词隐喻意义之比较 程瑶·139·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几种方法 王友华·140·
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排除 梁学东·142·
2007年第2期
论邓小平社会和谐发展思想 谢向阳,淦家辉·1·
邓小平的时间观及其启迪意义 周甄武·5·
邓小平思维方式的理论特征式 白树震·9·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 伍柳氏·12·
建党前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合作 王书申·17·
开创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局面 郑柏琼·20·
——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评述
持有型犯罪立法完善之构想 雍自元·22·
朱执信法律思想述评 张先锋,解正勋·25·
循环经济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张万茂·28·
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及消除 严丰俊·32·
制约合肥中心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阮华彪,李红梅·36·
国家助学贷款还贷保障体系的构建 徐晓宁,戴卫义·39·
⊙陈独秀研究
对陈独秀批判泰戈尔复活“东方文化”的反思 艾丹·42·
从陈独秀对佛教的态度看其宗教观 王明佳·46·
1919-1923年陈独秀对工人运动
态度的两重性 卫静春,周晓东·49·
海南疍民问题研究 张朔人·53·
徐世昌对洪宪帝制的谨慎抵制 景东升·56·
南京国民政府对战前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推动 张书廷·59·
民国时期银行业对安徽农村金融的调剂 高媛·63·
英国财政权的演变及其对宪政传统的影响 李邦富,王国清·66·
⊙本刊特稿
论赋与诗在李白笔下的交融 余恕诚·70·
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 欧明俊·74·
论梦窗词的用典与丽密质实的词风 刘宝侠·78·
鲁迅精神特质新探 陈慧敏·81·
徐訏小说中的漂泊者形象及其人生感悟 黄国龙,周阳·84·
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的布兰齐和麦琪形象评析 宋健衡·88·
《看不见的城市》中时间零的小说艺术 陈培浩·92·
论《左传》话语 石云孙·96·
“不就VP”反问句的句意类型 殷树林·100·
Not在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中的不一致性 胡靓·103·
阅读理解框架搭建中的跨文化因素 范东生·106·
《经济学家》对中国事物的英译策略及其启示 赵文曜·111·
⊙皖江文化研究
方东树礼学思想评议 屈宁·115·
海子诗学的审美意蕴 金松林·119·
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任其平·123·
高校团学活动精英化倾向及其克服 夏建华,华秀梅·128·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
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思考 张铭·131·
《历史与社会》课程实施情感教育的
原则与策略 朱昌流·134·
大学英语评估办法改革刍议 朱忠焰,朱利平·137·
在探究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丁蔚明·139·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中的运用 吴章法·140·
农村职业中学语文教材应凸显自己的特质 曹超前·142·
选题脱窠臼,文字溢真情:《滕王阁序》
艺术魅力探 孙倩·143·
2007年第3期
“分享艰难”与“面向大众” 余昌谷·1·
——20世纪90年代新现实主义写作回叙
陶渊明:朱光潜诗学原点 梅向东·7·
从“天马行空”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 李建栋,王丽珍·12·
——孙悟空名号的文化意蕴
郭祥正对李白的审美接受 陈 军·15·
《边城》与《九歌》的“等待”原型意象比较 昂 晴·18·
“媚俗”:现代人类的一种境况 张腾云·22·
《型世言》语词札记 储诚发·26·
英汉否定是非问句答句的语法和
语用对比研究 余东涛·29·
模糊限制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樊娜希·23·
英汉广告中的文化缺省翻译策略 俞碧芳·34·
哲学的语言转向对当代语言研究的意义 姜红·37·
⊙陈独秀研究
王若飞与陈独秀关系再探 张艳丽·42·
陈独秀翻译思想述论 韩虎林·46·
兴学、决讼、赈灾:清代皖中绅士与地方社会 杨松水·49·
清代皖江圩区自然灾害论略 赵崔莉·53·
以政带工: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再分析 计裕人·57·
胡适人权思想的内涵及现代意义 韦长发·60·
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梅盈盈,夏斐·64·
当代操作思维研究方法探析 孙鹏·67·
谈加快推进高校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张红飞,张丹丹·70·
地方高校超常发展下的外文图书建设 国庆丰·73·
⊙皖江文化研究
论皖江文化的研究价值 汪谦干, 洪永平,周翔飞·75·
皖江茶文化钩沉 郑炎贵·79·
用法律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罗本琦·84·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 陈莉·89·
实施《证券法》第六条的制约因素及其举措 石富元·93·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刑事警务合作 付凤·97·
从国际法角度试析“先发制人”战略 赵艳霞·101·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李亦亮·105·
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汪大正·108·
中国化妆品大品牌的建设 李志坚·112·
城乡差距扩大的政策性原因 桑美丽·115·
略谈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宋雁·118·
风水理论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刘慧媛,黄建军·120·
扶正驱邪:青少年网络环境建设的新思路 黄玉·123·
自然呼吸法及其在歌唱中的运用 郑琪·126·
我国古代工笔重彩画的装饰性特征 殷俊,朱胜甲·128·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
科学人文教育融合与复合型教师能力培养
国际研讨会综述 曹长德,陈修梅·130·
创新科学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张国定·133·
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条件 计道宏,程丽·136·
话题作文拟题方法例谈 杨兰平·139·
怎样写好高考英文作文 徐波·140·
高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二题 潘峥嵘·142·
历史研究性学习误区及其对策 江湖·143·
2007年第4期
⊙皖江文化研究
黄庭坚到舒州考略取 孔凡礼·1·
海子与李贺爱情诗比较 陈宗俊·5·
现代性焦虑:叶赛宁与海子的共同悲剧 王颖,刘伟·10·
胡适保存汉字论 赵海红,张天明·14·
中古佛经词语考释 储小旵,张丽·18·
英语语篇主位推进模式分析中复合句的
主述位处理问题 项名健·22·
“还原历史”背后的陷阱 季玢·25·
——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祛魅化分析
评文学人物的过度阐释现象 王少军·28·
中和: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追求的极致 邓作惠·32·
《憩园》:巴金“为自己而作”的纪念品 王永兵·35·
论蔡琰《悲愤诗》的女性意识 蔡荷芳·39·
从傅毅《舞赋》看汉代长袖舞的动态美 郑明璋·43·
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问题 李亮·46·
从倡导“女权”到致力“护生” 姜乐军·51·
——吕碧城角色转变探因
张之洞早期外交思想述论 宁宁·55·
——以伊犁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中国公众舆论对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的反响 陈积敏,赵金金·59·
张说三次为相与掌文学之任三十年考辨曲 景毅·63·
古希腊:宗教对社会政治心理的影响 李应青·67·
霍布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价值 曹兴平·70·
⊙陈独秀研究
陈独秀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邓婵·74·
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任领袖的必然性 李怀录·79·
五四时期陈独秀文学现代性思想三题 贺明华·84·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想 荣月·88·
胚胎法律地位问题研究 高玉玲,周正环·92·
婚外情:法律制裁与道德约束缺一不可 李淑华·95·
中国古代民事证据法的特点 蒋铁初·99·
贫富分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 赵平·104·
建设生态省经济发展指标分析 余世金·108·
企业竞争战略信息流程的构建 袁春雨·111·
安全生产需解决的三个难题 王瑛·115·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的
文献学贡献 杨万兵·118·
英汉语言学类学术期刊论文摘要
体裁结构对比研究 胡 芳·121·
《和谐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中国化的成果 罗本琦·126·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
课堂教学生命流失现象及其成因分析 许世平·128·
师生冲突的正面功能及其发挥 宋文秀·131·
新教师心理不适应原因及消解 孙朋·134·
从语法教学到教学语法:师范英语
语法教学的三个转变 徐琴芳·137·
谈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引导作用 杨春·139·
创设“学生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季正宏·140·
成人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 国秀玮·142·
让体罚远离我们的孩子 董建强·143·
2007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汪良发·1·
毛泽东政治建军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 董长贵·4·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方法论 郑庆林·8·
医药行业商业贿赂形式、危害及其治理
安徽省纪委治理商业贿赂课题组·13·
地方政府招商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王学龙·18·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自我持股监管政策分析 曹雪琴·23·
PPM:一个公共品博弈的机制设计 彭长生·27·
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路径 王自云·31·
特别没收若干问题研究 黄自强·33·
搜索引擎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适用 洪祖运,王玉·37·
文学、艺术知识在著作权法教学中的运用 杨文彬·40·
⊙陈独秀研究
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 徐希军·44·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张洪波,李亮亮·50·
“天人合一”两套系统辨微 程曦·55·
略论主观历史图景的意义转换性 李传印,邓锐·59·
粤东会馆与明清广西社会变迁 胡小安·64·
苏州园林的文化解析 何炜·68·
中古佛典词语考辨 杨会永,王凤云·71·
方言“拍马屁”词语家族及研究失误 刘瑞明·73·
汉语谦逊和谐礼貌语的形式意义特征 周筱娟·77·
⊙桐城派研究
《古文辞类纂》圈点系统初探 汪祚民·80·
张裕钊诗文集版本述录 汪长林·86·
桐城派研究的新篇章 徐成志·91·
——全国第三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综述
20世纪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的“弱质强神”现象 王爱军·93·
人性的解蔽及其话语策略 胡功胜·97·
——论鲁彦周的长篇遗作《梨花似雪》
徐速创作的侨寓文学特征 李槟·102·
略论《汉书》的语言艺术 潘定武·105·
宋词互见现象探因 李白林·109·
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绘画的艺术特质 孟春艳·112·
色彩造型能力的培养 桂小玲·115·
新课程视角下毛泽东教学改革思想再评价 王先民·117·
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鲍硕来,许磊·121·
——以安徽省2007届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为例
巧用网络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张蕾·124·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
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 程丽波,李杰,等·126·
高校多媒体英语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应对方略 甘柳青·129·
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与研究 陈木兰·132·
把语文课堂构建为美好的精神家园 林文开·136·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赵金林·138·
作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习作创造力的培养 黄克君·140·
渗透人文关怀构建有生命力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 董小安·141·
师范生应具备教学简笔画的基本技能 茅云禄·143·
2007年第6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吴兆雪,葛张洋·1·
邓小平不争论思想的哲学解读 贺朝霞·6·
开发全民创意: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定位 贺长元·11·
近代形式理性法律及其形成原因 贺利云,任映绮·17·
企业竞争理论与资源理论的纷争与融合 代吉林·22·
制度创新:安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胡建国·26·
权责发生制:地方财政风险的防范路径 陶春·31·
“生相近” 与“性相近”考辨 胡鸣·35·
传统孝道的现代重构 程向阳·39·
⊙陈独秀研究[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论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转变 朱洪·43·
陈独秀的“金学”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小说之争” 钟扬·4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视导人员及其管理 汪明舟,盛海生·50·
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献事迹考 陈瑞芳·56·
城邦: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石 张艳·60·
优势条件与wh移位 张杰·64·
情景语境三要素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作用 江结宝·68·
现代汉语数量结构的替代功能 秦名娟 ,汪德进·73·
⊙桐城派研究
吴应箕与桐城派关系考论 章建文·75·
姚鼐辞四库馆探因 潘务正·79·
言语的狂欢和人的自由 许德·84·
——论先锋作家的语言实验及其意义
《男人立正》:道德层面的人道主义关怀 汪琳·89·
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 车文丽·93·
江淹抒情小赋的美学意蕴 林晨·97·
南宋“淮水”诗词简论 周秀林·100·
戏剧荣辱观与戏剧冲突 胡祥云·103·
论《洛丽塔》的悲剧意义 储诚意·107·
西方档案学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之异同 陈二祥·111·
电视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 柯宏胜·115·
狄尔泰精神科学教育观及其启示 张启树,王爱菊·119·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人才引进的困境 黄长喜·122·
充分发挥高校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张磊·125·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王诗文·127·
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议论文写作错误分析 刘立香·131·
CET4新题型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 胡薇·134·
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刘梅·136·
中学生“浅阅读”现象剖析 程大立·138·
从中学生写作特性反思中学写作教学 桂文娟·140·
高考听力能力培养及应试策略 张榴红·142·
体育教学也要加强情感教育 孙开利·143·